close

多少地才夠

原著:托爾斯泰 繪者:雅柏絲諾娃 譯者:陳若蓮 出版:臺灣麥克

 

【教學目標】知足常樂

 

【繪本內容】

多少地才夠呢?帕夏是個辛勤工作的農夫,自己耕作、生活過得踏實,只是耕作的地那不是自己的。帕夏為了擁有自己的土地,加倍的工作、加倍的辛勤,終於有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地。土地愈來愈大,心胸卻愈來愈小,他想要換得更多更大的土地。一天之內,能夠走多遠,就有多大的土地,這多麼誘人啊!最後,帕夏能夠擁有多大的地呢?

多少地才夠傳達出俄國最偉大的小說家托爾斯泰對社會大眾的關心和悲天憫人的情懷,他的作品隨著歲月的消逝,不但沒有減弱它的光芒,反倒其影響力愈來愈深遠。樸實的文字,人生深刻的體驗,召喚出人們內心裡最真誠的愛與幸福。

繪者雅柏絲諾娃則從突顯當時民族色彩著手。

 

【導讀】人生的加減法則 米雅(兒童文學工作者)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我譯完這一本書吐出來的第一句話。看起來好像在嘲笑著主角帕夏,嘲笑他縱使得到那一塊地,要如何耕耘﹔嘲笑他不知自己能耐的底線。但是,回顧我自己的人生歷程,我知道自己沒有嘲笑帕夏的權利,我裡面也住著一個永遠不滿足的帕夏呢!

一百多年前托爾斯泰的吶喊,仍然迴盪在現代人心中,無窮的慾望為人挖掘著等身大的墓穴啊!托爾斯泰戲劇化的一生中當過農夫也蓄過農奴,甚至為農民子弟辦過學校、出版過啟蒙讀本。他與農奴生活在一起,知道他們心底的願望,就如同他筆下的帕夏一般。相對的,托爾斯泰家族的領地卻不斷擴張﹔累積的財富越多,他獨特的自我道德意識就越強烈,他甚至因為想放棄一切的財富,和家人的關係趨近決裂。托爾斯泰的一生充滿了無法協調的衝突,他似乎藉著帕夏的一生,嘗試將人因慾望而起的苦難梳理清楚。
帕夏以為擁有更多土地就能得到更多的幸福,住在我裡面的那位帕夏也經常被這種想法愚弄著。托爾斯泰的故事似乎對我傳述著另一種幸福的人生加減法則呢!

 

【問題討論】

1. 帕夏覺得要多少地才夠呢?

2. 從佃農到擁有四十畝地的帕夏,是不是變成快樂的地主了?

3. 有了一百二十五畝地的帕夏,是否滿意了?

4. 你對帕夏的話:「如果沒有生命,再多的土地,不能活著享受又有什麼意義呢?」有何想法?

5. 最後帕夏得到多少地

6. 覺得你得到什麼東西,就會心滿意足?

7. 人想要得到的東西,是否永無止盡

 

【金句】

敬畏耶和華的,得著生命;他必恆久知足,不遭禍患。箴19:2

參考資料: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3Ytfpvw_Kk/(「多少地才夠」語音版)

  http://www.taosheng.com.tw/childbook/childbook-A40.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媽咪與女兒的甜蜜時光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